园林工程
typecontenleyut
leyu“工业园区在哪?”许多游客初到苏州几乎都会有此一问。在这里看不到一般工业区常见的厂房围墙,地图软件上也没有明确标识。殊不知,当游客漫步于金鸡湖畔拍照打卡,或奔赴奥体中心观看演唱会时,他们已然身处其中。
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无“墙”而有“强”——不仅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荣获“八连冠”,也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跃居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园区用30年时间推动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充分实现了我们启动该项目时的愿景。”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评价道。
传统文化中,“而立之年”既指事业初成,也寓意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从“阡陌水乡”蝶变“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以何而“立”?当地几处标志性雕塑或许会给出答案,通过它们,不仅能看见园区,更能看懂园区。
从苏州古城沿高架一路向东,古朴园林渐次退后,城市天际线陡然增高,曲桥流水、小街窄巷的古典江南风情,瞬间变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风貌,恍若转眼千年。
古城与新区交界处,矗立着一座《窗口》雕塑,造型是被风掀开的窗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里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启发中国的“种子”——中国和新加坡政府1994年正式签署协议,要把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为“深层次合作试验场”。
“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首批参与园区建设、时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萧宜美记得开发初期之苦,但更感叹开发理念前所未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时间越久越见妙用。园区建成至今鲜见堵车,只因规划时便有意规避各种拥堵可能性:城市功能布局分区轴线分布、工厂和建筑物大门都不许朝向主路、汽车出入口全部设在支路,甚至宽度都有明确限定……
“种子”茁壮成长。曾经的水田鱼塘,如今平均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10亿元,更是交出3个“超万亿”的靓丽成绩单,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靓丽的除了经济数据,还有城市风貌。虽嵌入“工业”二字leyu,园区却“湖光水色无限好、处处风景皆如画”。空中俯瞰,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自北向南分布。“金鸡湖畔搞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边宜养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产城融合的深度推进逐渐成真。
营商环境同样“引人入胜”。作为江苏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174个项目,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0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
“营商环境是贝壳,企业和人才是珍珠,有工业园区这样的母贝,才有可能蝶变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认为,如果城市规划是“学其表”,深入骨髓的亲商理念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则是“学其里”。
今年10月中旬,园区内德国博世集团历史上第二大投资、总额约10亿美元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启用。从开工到竣工用时仅17个月leyu,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震撼于“中国速度”,称新基地是“深耕中国的又一力证”。
学习世界,启发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的规章制度110多项。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新加坡试点首个数字提单业务;开发面向外籍人士的移动支付工具……尽管地理上既不临江也不靠海,但制度创新让园区亦能“通江达海”。自2019年获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以来,园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摘得联合国投资界的最高大奖“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这是对其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的认可。作为“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产田”。
“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leyu。”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园区将持续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推动务实合作提档升级,当好中新合作的探路者与领头羊。
以雕塑“窗口”为框,可见同一条轴线上的苏州地标“东方之门”高耸入云。西边是“人家尽枕河”的千年姑苏城,东边是高楼迭起的“最美天际线”,既像一道时光之门,也是一座开放之门,苏州工业园区奋力推开连接世界的“东方之门”,迈向创新活力迸发的全球现代产业高地。
造“园”是苏州人的专长,从前是古典园林,现在是工业园区。30年砥砺奋进,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历史跨越,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关键转型,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的重大变革。
园区成功之道,从两个雕塑可窥一斑。金鸡湖西岸的《圆融》外圆内方,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紧密相叠;独墅湖畔的《圆规》高达10米,是莘莘学子毕业季的热门打卡地。既有推陈出新的“通融”,也有信奉契约精神的“规矩”,两者呼应,尽显苏州人的处世哲学。
第一次和苏州人打交道可能有些不适。操作流程是否合规、效果怎样认定、后续怎么保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似乎少了些爽快豪气。但接触多了,“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的做事风格让人觉得心安。
“圆融”是城市性格,也是发展路径。环金鸡湖风景最好的黄金地段,留给商业、文化、艺术,更远处才布局厂区和办公区,意在打造“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借鉴新加坡理念的“邻里中心”已成品牌,近一半的面积配备基础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功能,便利位置留给“菜篮子”“修理铺”“缝纫铺”,社区服务、医疗、健身等一应俱全。
“圆融”既要学习借鉴,也要固本开新。金鸡湖以西,蓝图绘制起笔处,中新合作的影子具象成一棵棵棕榈树leyu。然而一湖之隔,却不见棕榈树的身影。园区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苏州本地气候与植物特性,棕榈树并不适合广泛种植,所以在后续的绿化设计上,选择了更适宜本地气候环境的绿植。
更换绿植恰如缩影。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创新升级、智慧社区精细治理等领域,园区均有诸多创新。例如金鸡湖右岸城市客厅项目近日正式启用,加上正在建设的“四件套”——苏州中环广场、文华东方酒店、摩天轮主题公园和苏州当代美术馆,新一代城市地标即将崭新呈现。
“当代美术馆外观设计有折扇的传统元素,还借鉴苏州园林布局特点,以连廊连接9个独栋建筑,移步换景。”右岸城市客厅项目代建方苏州新建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晓敏介绍道。新地标与对岸的老地标“东方之门”交相辉映,老地标着重展现园区的开放高度,新一代地标则体现园区赓续文化扎根历史的厚度。
“圆融”既是海纳百川,天南海北的“新苏州”“洋苏州”在这里共享高品质生活;也是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于此交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质。
优越的文化氛围培养着优秀的文化人才和团队。“我们希望通过足尖的艺术链接起中西文化,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苏州芭蕾舞团团长王全兴说,2007年苏芭成立至今,创排了十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演出足迹遍布全球10多个国家70余座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江南芭蕾”的独有魅力。
同样成长于园区的苏州交响乐团,是一支乐手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国际化团队,拥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89名乐手,他们带着融汇中西音乐风格的作品赴欧洲巡演leyu,也曾走进联合国总部献艺。
苏州交响乐团天生带着“江南味儿”,与民乐、昆曲、评弹艺术都曾“珠联璧合”。独特的人文魅力,赋予一座城市最优质的内生吸引力,生活于此的人们,用和而不同的音韵奏响“产城融合”宏大交响,令人沉醉回味。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故事被园区人津津乐道。30年前的手绘规划,和30年后的现场实景,两张图片惊人相似,犹如梦想照进现实。
总体轮廓相同,细节处却已翻天覆地,变化堪称“升华”。独墅湖大道上的标志性雕塑《升华》即以此为名。设计者沈建国回忆,这里原来是一片水洼地,现在成了经济和教育的“双高地”。
从研究生城到高等教育区,再到如今的科教创新区,独墅湖愈发“好读书”——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企业等创新资源加速聚合。约两公里长的仁爱路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教育、研究机构比邻而居,成就一条“名校走廊”。
教育先行,“造校”带动“造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3所中外知名高校院所、15所“国家队”科研院所和5000多家科创企业,汇聚强大合力,推动园区不断“升华”。
9月底,与《圆融》隔湖相望,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纪念雕塑《飞翔》揭幕,以苏州传统建筑的房瓦为创作元素,通过错落排列与夸张化的艺术处理,构成羽毛与翅膀的形态,寓意中新合作比翼双飞、展翅翱翔。
早在2006年,“园区经验”走出去,与江苏最年轻地级市宿迁合作开发苏宿工业园区。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逐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牵头起草的《共建园区建设指南》,成为全国首个共建园区建设地方标准。
从学习、借鉴,到辐射带动、共同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声音传得越来越远。从长三角地区的南通、嘉善,再到位于广袤西部的银川、霍尔果斯,直至超越国界,园区在美国、以色列等地布局离岸创新中心,与新加坡互设商务中心,每年通过这两类中心落地的项目约100个。
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合作频繁,两地之间舟舶继路、商使交属。阿拉伯人有一句古老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一次,起始地是中国,目的地是阿布扎比。
“我有个客户要来考察园区,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历经8小时飞行和2小时车程的黄鸣,刚到阿布扎比便进入工作状态。作为园区派遣至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的干部,他要在那里复制“园区经验”。
“2023年开始,有很多中国企业希望开拓中东市场,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造一个完整、良性的生态圈,帮助他们更好更快落地。”黄鸣说,大漠里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合作项目,园区将努力在此打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多位采访对象提到,30年前的开放窗口,让世界走进苏州,如今园区主动出海,以制度、规则和标准的开放与世界深度接轨。苏州园林追求“小园极则”,与园区打破物理空间的藩篱、追求“无限园区”,恰有一体两面的共通之处。
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以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东西方的交融——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将地区创新优势和国际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既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来路,也将是它的未来。